梁朝的昭明太子为便于研读,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故而在读诵时是不需要读诵分品的副标题的。
在经典学习方式上,常有一种只读诵不解经,把读诵和解经对立起来的论调,这是对读诵的误解。读诵的“诵”字,本意就是语义通达,故而读诵的过程本身就是解经的过程。经常读诵经典的人都有体会:在读诵时,常有妙义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让自己越读越有滋味。如果读诵仅仅只是嘴巴的机械运动,何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呢?
相比起读诵这种不刻意的解经,另外有一些修行者会选择文字解经的方式,因为逐字逐句的琢磨,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经典。很多大德们并不一定是开悟后,才开始为经典做注解,而是为经典做注解之后,才得以豁然贯通。做注解是他们的修行方式之一。所以,有不明之处,阅读前人注解,或许就能从中得到启发。如果想在注解中寻求标准答案,那就落入法相了。
继续读第三十二品 《金刚经·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阿僧祇是佛教中表数量的概念,汉语意译是不可算计、无量数、无央数等等。
佛陀对须菩提说:“如果有人持续用遍满无量阿僧祇世界的七宝进行布施。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菩提心,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金刚经》乃至其中的四句偈,他们的福德要胜过前者的福德。
前面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这里是无量阿僧祗世界的七宝。然而,不管布施的数量怎么样增加,其福德始终不如受持《金刚经》的善男子、善女人。
要特别注意的是,有这样殊胜福德的前提是发菩提心。如果没有发菩提心,演说《金刚经》只是为了名闻利养,其福德就非常有限了,甚至可能祸大于福。因为众生往往依人不依法,如果他们认为佛门就是敛财的,那么即使佛法再好,他们也会拒绝。而障碍众生学佛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陀接着说:“怎么样为人演说呢?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陀在这里特别开示了为人演说的方法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从汉字义理上讲,为人演说的“演”,是表演、演示的意思。“说”由“言兑”组成,“兑”有喜悦之意,即言谈悦人心。因此,“为人演说”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演示如何待人处事接物;如何把道理讲给别人听,让人们欢喜接受。
关于“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可以说整本《金刚经》讲的都是这个内容。在这里,不妨结合佛陀曾反复说过的语句来理解:究竟如何为人演说,才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第一、灭度:为人演说时,当无妄想、分别、执着,灭除种种的计度。
第二、为人演说时,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第三、为人演说时,当行不住于相布施
第四、当知:为人演说者,既非演说,是名演说
第五、应无所住而演说之。
第六、不生演说法相,等等
《金刚经》中还有一些类似话语。以上任何一言,如有会心,皆可契入。
“一切有为法”这首偈子,短小精悍,形象地展现了有为法的种种特征。
一切的有为之法,都如梦、幻、泡、影。它们像梦境一样,睡时有,醒来无;似幻相一般,虽说无,分明见;像水泡一样,根本不能长久;似影子一般,只能随从本体。
它们就像清晨的朝露,太阳一出都散了,这里的太阳比拟觉观;它们又如云层中划过的闪电,虽然当时耀眼,却转瞬消失。大众如果能这样观照诸有为法,就能看透一切有为法的实质,自然也就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了。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至此,佛陀说完了这部《金刚经》。这时候,须菩提长老,以及诸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等三善道众生,都非常高兴,法喜充满,信受佛陀之所说法,依教奉行。
一本书里,哪怕只有一句话给予我们启发,我们都会觉得这本书没有白看,更何况佛陀所讲的《金刚经》,妙语连珠,能启发我们般若智慧,引领我们走向觉悟呢?
还有就是熟读金刚经的话,我们是可以感受到金刚经的感应的,而感应是非常重要的,若是我们能够感受得到感应,那么就说明我们学习金刚经已经达到一定的境界了。以上只是本人的个人观点,若是有什么不正确的地方还希望诸位师兄多多包涵。
版权所有:金刚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