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善先资》原序(《安士全书》) 圣教虽云大同,佛法实为最胜。不必深求奥义,即所制不杀一戒,可以断为圣中之圣,无可比伦矣。夫人无智愚,莫不以杀为极苦,生为大德。罪、福之甚钜者,莫过于戕生、止杀。而物类之好恶趋避,与人情初无少异。乃大烹用享,宴宾充庖之类,犹杂见于《书》、《传》中,致使人忽于习见,狃为固然。自非大雄氏,首垂禁戒,痛切提持,谁复知蠢动含灵、万物一体之义?今儒门亦云爱物,吾未知脔割刳剔之可以称爱也。云断树杀兽,不以其时,非孝,不知太和常在,宇宙间固无可杀之时也;旱干水溢,亦知禁绝屠宰,仰格天心;而平时之鼓刀肆毒,干和酿灾者,置之不问,吾不知其解也。经云:转轮圣王,出现世间,普行教命,令除杀业,而国土人民,寿命福乐,乃至不闻刀兵饥馑之名。生当劫浊,世运江河,先圣睹极重难反之势,万不得已,为害去太甚之言。而经传遗文,犹未免为饕夫借口,言之可胜悯叹。友人安士周子,慨然著书,警发良心,挽回杀运,搜抉分疏,披诚沥血,兼示域外之旷观,大破拘儒之陋说,期于大梦顿觉,沈屙必疗而后已。实贪残世界中大光明幢也。同志相劝,梓而传之。念杀为戒首,仁为善元,诸圣昭垂,决定明诲,因目之为《万善先资》。是编所在,无
量贤圣,慈心三昧,为之护持;诸天鬼神,恭敬围绕,应以华香,而散其处。同邑五云学人,冰庵张立廉述。 白话解 圣人的教育,不外乎止恶行善,把人引向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在这些圣人的教言之中,只有佛法说得最为精湛。不用去寻找它的微言大义,就拿戒杀的理论,就是宇宙中最高的真理,再也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一切众生,无论聪明与愚蠢,没有不贪生怕死的。因此,一切众生,自然地就感觉到,被杀是极痛苦的事,救命就成为最大的恩德。由此则可以推出,最大的坏事就是杀生,最大的好事就是放生。动物趋吉避凶,与人类本来就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杀戮烹煮,祭祀鬼神,宴请宾朋,并不在意,而且这些做法还经常出现在史书和文学之中,使我们认为人类本来就是这样,习以为常。如果佛陀不出现于世,谁会知道一切大小生物,都有佛性,一切众生本为一体。所以,佛陀把戒杀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痛切告诫我们要经常注意。儒家也仁民爱物,提倡非暴力主义。我不知道,人们无视动物临死的惨状,细细地切割动物的血肉,剥去它们的骨头,是不是也叫做博爱?儒书上说,为了奉养父母,砍树打猎,如果违背天时,就不是孝。却不知,上天常在,宇宙中本来就没有可杀的时间。一旦发生干旱灾害,就知道禁绝屠宰,以迎合上天好生之德。然而,平常年岁,杀生放毒,扰乱和平,酿成后患,却不闻不问。我真不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佛经说:“转轮圣王出现于世的时候,普遍推行佛陀的慈悲教育,消除一切杀业。那时的人民,寿命很长,生活幸福快乐。世间听不到战争和灾祸的名字。”我们现在生活在末世,世道日下,就像江河之水一样。古圣先贤目睹人心不古,万不得已,只好在书中去掉一些过于严格的教导。人们不去好好体会先圣的苦衷,反而从经书遗文中去寻找杀生的接口。这怎能不使我悲悯感叹!道友安士周子,感而著书,启发天良,挽回杀运,搜罗实证,选择分析,披肝沥胆,谆谆告诫。希望人们从大梦中惊醒,找到苦海的慈舟。这本书是他呕心沥血的结晶,真是贪残世界中的指路明灯!善人看见这本书后,一定要互相劝告,印刷流通。考虑到杀为戒中之首,仁是善中之本,圣人的告诫说得清清楚楚。所以就把这本书叫做《万善先资》。这一本书,集中了无量圣贤的精华,为诸佛菩萨所护佑。凡是有此书的地方,天帝鬼神恭敬围绕,而以花香恭敬供养。所以,只有具备无量善根,才能读到这本书。读者诸君,不要勿视! 万善先资前言 《万善先资》的中心主题为戒杀,从戒杀出发,提倡人类的慈悲和平。戒杀是中国三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认为君子仁民爱物,慈心不杀,先从小事做起。《论语》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他见齐宣王不忍牛之觳觫而就死地,就称赞齐宣王“是心足以王矣!”他认为行王道,先当
仁心不杀,“兽相食,且人恶之。”即禽兽互相吞食,人且厌恶它,何况人类互相残杀?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即是说第一个造作木偶土偶来殉葬的人,一定会断子绝孙的。孟子解释说:“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因为偶像是人形,却用来殉葬,非仁也。孟子说:“仁者无敌”,能王天下。而欲仁于天下者,首当戒杀。“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人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佛教把戒杀列为重要戒律,非常重视戒杀。《楞严经》说:“杀心不除,尘不可出。”《普贤行愿品》云:“众生至爱者身命,诸佛至爱者众生,能救众生身命,则能成就诸佛心愿。”《大智度论》曰:“诸余罪中,杀业最重。”《婆沙论》曰:“若一日一夜持不杀戒,于当来世中,决不遇刀兵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