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常识网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正行与杂行(一)

发布时间:2019-11-13 09:26:40作者:金刚经常识网

正行与杂行(一)

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好久不见,大家好吗?(同修答:好!)

看大家内心充满着信心的法喜,脸上焕发着念佛的光辉,让我想到《书信集》里面曾经写一段话(第九页):

弥陀使我领受那永不绝望的安慰,弥陀生命充满在我心中,弥陀光明环照在我身上,向着净土前进的人,步步都踏着永恒的爱,时时浴在不灭的光中,今天、明天、永远。

可以说,我们念佛人都是向着净土前进的人,因此,「步步都踏着永恒的爱,时时浴在不灭的光中」,是不是?(同修答:是!)所以,我们都是非常幸福的人。

随健身随念佛

今天首先要跟大家一起做这张「十巧手」图解,「十巧手」大家曾经做过吗?(有些同修说:做过!)在还没有看到这张图解之前就曾经做过的同修请举手!(那倒不少!)这张图解是我上次来台北时看到的,如果上面所写的功能是真的,那真的跟我们念佛的法门很相像,我们这个法门就是简单容易又殊胜快速。「十巧手」看起来也是做法很简单,但促进健康的效果却很好,同时又可以跟念佛结合在一起。你们以前做的时候是不是跟念佛配合在一起?那怎么样配合?我想到的就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拍四下,那么念了九句刚好就拍三十六下。内容总共十种,我先将顺序作说明,我们再来一起做,我算了一下,一次做下来大约三十五秒左右,做完约六分钟,花费的时间不是很多,做起来很容易,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第一是「虎口平击」,第二是「手掌侧击」,第三是「手腕互击」,第四是「虎口交叉互击」,第五是「十指交叉互击」,第六是「左掌击右掌心」,第七是「右掌击左掌心」,第八是「手背互相拍击」,第九是「搓揉双耳」,第十是「手掌心互相摩擦、轻盖双眼」。我们现在开始来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好!全身都流汗了。这一张可以带回去,也可以推广,因为它简单容易,效果也蛮多的。

只要称名念佛便能往生极乐

接下来,我们要谈「正行与杂行」,大家都有拿到讲稿(见附录一)吗?

各位同修,如果我们一面开车,一面拿着地图和说明书,这样好不好?(同修答:不好!)我们往生极乐报土,主要是靠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所谓「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当然「下至十声一声一念」的人,是因为平生没有遇到这个法门,直到临终才遇到善知识,跟他开示为他助念,然后他也随着旁边的莲友念这一句名号,可是他毕竟是即将往生之人,所以念了十声、五声或者一声,他就断气了,这样他也能够往生。以此彰显,短命少念,甚至作恶、未曾学佛之人,都能够往生,何况我们学佛、多念,而一生长命念佛的人,哪能不往生的呢!所以是以这一种「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以少摄多」、「以恶摄善」、「以短命摄长命」,来彰显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有希望能够往生;这也显示阿弥陀佛的慈悲至极,而且智慧无量,能以「只要称名」便能脱离三界六道轮回,而往生弥陀报土。所谓「无为涅槃界」的弥陀报土,是说往生弥陀净土的人,他的受用和弥陀相同,弥陀是无量光、无量寿,往生之人也同得无量光寿的受用;弥陀以四十八大愿来自我成佛以及广度众生,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也必定报同弥陀,具足四十八大愿,拥有以四十八大愿广度众生的能量。

所以,我们应清楚的认知,往生是靠这一句名号,并不是靠我们的学问、知识,或是多么的深入经藏,博闻强记背了很多经文。因为,即使我们再有学问,多么的深入经藏、博闻强记,到最后临终那一些都用不上,都不能够让我们依靠;在那个时候,我们不可能依靠背念或口诵某种经文来往生极乐,或者是依靠着自己的学问甚至道德来往生极乐。毕竟,只要我们还没有脱离六道,还是贪瞋痴的众生,所谓的学问道德、修行功力,到那个时候,一点力量都没有;这时能让我们依靠,使我们往生的,只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老实念佛

走向净土之道的人,就只有称念这一句名号。如果是布教者,那就必须深入本门的教理,以及涉猎他宗的教理,如此才能知彼知己,顺利引导他人来学这个法门;反之,如果不是站在布教在线的人,最好是专一在这一句佛号上。因为一个人如果常常念佛的话,他自然会感觉到有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也就是凡事会逢凶化吉、平安顺利,到了临终,往往能预知时至,而安详断气,顺利往生,甚至会显现种种瑞相。所以,老实念佛的人,往生的景象都会很好;而往往终日寻文摘句,思维要怎么讲,怎么解释才能打动人心的人,经常妄想纷飞,这样跟弥陀的感应就比较少。当然只要他愿生极乐,专称名号还是会往生,只是现象不会比平常老实念佛的人来得殊胜。

谢妙老居士往生瑞相

大概二、三十年前,在中部员林,有一位赖谢妙老居士,她是一位女众,八十岁往生。她不识字,七十岁左右才接触念佛法门,参加台中莲社的活动──听经、共修、念佛,是属于李炳南老居士的系统。印象中,在她八十岁前几年,她发生了车祸,行走不方便,因此无法去听经闻法和参加共修,更没办法到其它地方攀缘、串门子,所以只好老老实实在家念佛。一般人在家里闲不住都会看电视啦!听音乐啦!看报纸啦!看杂志啦!她没有,她的兴趣和娱乐就完全转为念佛──早上念佛,晚上也念佛,有事无事就念佛。她往生是预知时至的。在那一年年初,她跟人家说,她大概中秋节前后就要离开,跟大家告别,请大家到时候来为她助念。她未了的心愿只有一个,也可以说没有,说有,那是因为在她的家族中只有她一个人信佛念佛,她的儿孙并不信,她又自觉惭愧不足,因为不识字,没有学问也没有辩才来说动家人,引导他们学佛念佛,所以她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往生之后,能有某种瑞相来使得他们启信。果然,她往生之后,瑞相非常殊胜,烧出来的骨灰,满满的都是舍利,而且有红色、绿色、黄色……等各种颜色非常多,同时又是透明的,好像水晶,亮晶晶的,心脏的地方好像一朵莲花,可惜的是,因为它还是热的,没有凝固,工人不知道,把它一移动,莲花就散了,不过有拍下照片。净庆看过吗?(净庆答:没有)因为净庆以前也在台中莲社,对净土法门是纵游深远,可说是大家的前辈。

那张相片我看过,曾经有位莲友请一颗绿色的小舍利去供养,之后这一颗绿色的舍利又生了两颗红色的小舍利。那位莲友很热心将那两颗红色的舍利给我供养。那大约是民国七十几年左右,当时我在山上,我想到这两颗舍利是它们所生的,而且只生这么两颗,所以就请回一颗还给他,又想到另一颗只有我自己瞻仰,太可惜了,应该让更多的人瞻仰启信,所以就请到一家佛教文物流通处。当时流通处的负责人用舍利塔供奉起来,摆在店门前,让来往经过的人瞻仰。可惜的是,有一次台风来,吹倒了很多东西,包括那个舍利塔也被吹倒,结果那颗舍利子就找不到了。

当然,有舍利没舍利,并非往生确定的标准,而且每一个人所显现的也各不相同。今天提到这一位老菩萨,重点是要告诉大家,她什么都不懂,就只是成天「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而已,可是据李炳南老居士说,他到台湾三十年当中,包括他在大陆所见过的舍利子,最庄严的就是这位老菩萨的舍利子。那她是高僧吗?不是!是出家众吗?不是!是从小就吃素学佛吗?也不是!就吃素来讲,大概就是十年的历史而已,念佛大概也是那个时间。所以,我们念佛,重要的是心无旁骛,一心念佛。那为什么还要讲法呢?这是因为要我们的心常常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凡夫做不到;凡夫寂静不住,与其到处逛,不如看有关这方面的教理,以及听闻有关这方面的法语。今天所要讲的是「正行与杂行」。

宗袓善导大师

\

我们手上都有讲稿。我先念第一段:

宗袓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就行立信」之释,说明往生净土之行有「正行」与「杂行」。

宗袓善导大师是怎样一位人物呢?或许我们同修有人晓得,有人不晓得,在这里我以八点来做介绍和赞叹:

第一、古人相传弥陀化身

善导大师是隋朝末年出生的,于初唐时期主要在长安城活跃布教,他的教化可以说是非常的广远,湖北也有人跟随善导大师学习净土念佛的法门;善导大师亲手抄的经本,也传到当时交通不便的西域,就是现在新疆的地方。善导大师的思想与著作既然能够传到那么远,表示善导大师的德行与教化都是非常的深厚。

自古以来,很多人认为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北宋时代的慈云大师曾经撰写《西方略传》这一部书,其中记载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可惜的是《西方略传》和以前很多有关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的记载,如今都已佚失了。可是,这一件典故却记载在日本高僧法然上人的著作里面。北宋距离唐初,已经几百年了,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的记述一直被传到那个时代,而受慈云大师这位高僧如此的赞叹与记载。

到了明朝末年,莲池大师在《往生集》里,也高度地赞叹说,如果善导大师不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那至少也是普贤菩萨、观音菩萨这一类等觉菩萨以上的菩萨所示现。尤其到了民国初年,净土宗鼎鼎有名的印光大师更是非常崇仰地赞叹说,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是有大智慧,有大神通的。所以第一点,古来相传善导大师是弥陀的化身。

第二、佛法东传无如盛德

唐朝时代一位净土法门的高僧少康大师,他有一本记载往生瑞相的著作,叫做《瑞应删传》,书中也记载善导大师的一些行谊,并在书后的结论赞叹善导大师说:「佛法东行,未有禅师之盛德矣。」他说自从佛法从印度东传到中国以来,没有像善导大师这样的巍巍盛德。

佛法的东传是在东汉时代,到了唐朝,也已经是好几百年的历史,那个时候的佛教可以说普遍传播到中国各地,学佛的人非常多,尤其唐朝时期是佛法的黄金时代,高僧辈出,我们现在所讲的佛教八个宗派,大部分都是在当时由修行很高的高僧所创建下来的。可以说,那个时代是八宗祖师鼎立,高僧非常多的时代。在那么多的高僧中,少康大师却是以这样的文句来赞叹善导大师,说:「佛法东行,未有禅师之盛德矣。」这样说,我们会很惊讶,因为在当时,像天台宗的创宗祖师,被隋炀帝尊称为智者大师,也被一般人尊称为小释迦,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第二;他的师父慧思禅师,是禅定、智慧都很高的人,是来去自如,要留就留,要走就走的人;慧思禅师的师父慧文禅师,也都是鼎鼎有名的高僧。再者,像华严宗、三论宗的祖师,或是禅宗达摩祖师──那时候已经到中国来了,这几位创宗的祖师和善导大师都同在那个时代,可是独有善导大师被人用这样推崇的文句来赞叹,由此可见善导大师是怎么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了。

第三、二十几岁便证三昧

大师在二十几岁便已证入三昧,这种三昧是能够入定,在定中悠游极乐世界,与佛菩萨相见,而且询问法义、受佛摩顶授记,或是听闻阿弥陀佛的开示。一般人在二十几岁时,正值生命力旺盛,也是欲望最炽盛的时候,难免妄想杂念会很强盛,而大师却能够寂静入定,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另一方面,二十几岁便能够入三昧而悠游极乐的人,这在历代的高僧大德当中,可说是凤毛麟角,因为很少听说哪位高僧大德在年轻时就证入三昧的,但是善导大师却是二十几岁便已证入三昧了。

第四、时人尊称光明和尚

那个时代的人尊称善导大师是「光明和尚」,因为善导大师念一声佛号,口中就有一道光明,声声佛号就声声光明,一道一道的光明出现,大家都看得到,所以大家尊称他为「光明和尚」。这也证明善导大师三昧功深,是佛菩萨的示现。

其实人身都有光明,不只是人,任何动物、植物也都有光明;明光、黑光,强光、弱光,光大、光小,因人而异。起善念放明光,起恶念放黑光,若忆佛念佛,便放佛光,而且佛光灿烂;凡夫烦恼肉眼虽不能见,若佛菩萨,无不悉知悉见,乃至灵界鬼神,也都能看得到。因此,人应当常存善念,最好常能忆佛念佛,让身上常放佛光,永蒙佛光护持不离。如此现生便能消灾免难,增福延寿;临命终时,蒙佛接引,顺利安然往生净土。经典上说:

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

又说:

念佛之人,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护,不令冤家而得其便,现生常得安稳,临终任意往生。

第五、较量念佛佛像放光

当时他跟一位金刚法师,在长安西京寺内较量念佛的胜劣。善导大师发愿说,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念佛必定往生」,十方诸佛所证诚的「念佛必定往生」,是绝对不虚假、金刚不变的,如果此事是真实不虚的,祈愿佛殿的佛像放光;如果我所说的并非真实,我宁愿当下堕入地狱,受无穷之苦。他发了这个愿之后,就将他的锡杖往佛像一指,佛像顿时全部放光。在佛教中,很少有人敢这样发愿,而且有这样的诚心能感动佛像放光,可以说是很少有的,但是善导大师做到了,这种记载流传到现在。在我们的《念佛感应录》(一)七十页就有引用,这是第五点。

第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成语自古以来可说是家喻户晓,但是这个典故最初从那里来,一般都不太晓得。善导大师的生命当中就有这么一件典故,这个典故也搜集在《念佛感应录》(一)第七十一页。大意是说,当时的长安城有一位屠夫,由于善导大师弘扬念佛法门很热切,念佛的人遍满长安城,念佛之声响彻长安城内外,很多人吃素,结果使得这个卖猪肉的没有生意了,一查之下,发现原来就是那个秃和尚所引起的,所以就非常地愤恨,拿着猪刀往善导大师的住处要找善导大师,理论之下说不定会拿刀向善导大师砍下去也不一定;可是见面之后,善导大师也不多说,只是显现极乐世界的景象让他看,善导大师怎样显现呢,我们不知道。总之,这个屠夫看到极乐世界正报依报的庄严后,有所感悟,当下善导大师就开示说,要往生到这么美妙的地方也不困难,只要念佛,人人都可以去。这个屠夫当下真的放下屠刀,念着佛,爬到一棵很高的柳树往下一跳,往生成佛去了──当时有人看到他的神识从顶门出来,化佛来迎接他。

这可见善导大师德行感人,能令一位怀着凶杀之气的屠夫受到感化,当下忏悔他自己一生杀猪,罪恶无边──如果不往生极乐,只有堕入地狱,受地狱之火的燃烧,何况这个世界看起来又是那么的污秽不净,自己的生活又是那么困苦潦倒,能够到这么美丽庄严而又充满光明喜乐的极乐世界,那岂不是非常幸福有福报吗?现在既然有那么容易又殊胜的地方,何不当下就前往呢?所以他当下念佛,当下就往生。如果没有善导大师,同时没有这一位屠夫的决心,那就不能成就当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么一件殊胜的瑞相;由于有善导大师的德行,同时有这一位屠夫的决心──我们可以这样了解,一个强盗、作恶的人,为非作歹的心很猛烈,可惜他没有遇到善知识引导他学佛,如果遇到善知识引导他学佛,他学佛的精进可能跟一般人不一样,是很精进很勇猛的。就像这一位屠夫,只是见到善导大师一面,仅只一面,当下就能往生成佛。

第七、造《观经疏》瑞应超异

善导大师写这一部《观经四帖疏》所感召的灵应事迹,超越一般的灵应,是非常殊胜的,这只要看《观经四帖疏》后面的跋文就可以了解,实在非常令人赞叹。

善导大师要写这部《观经疏》的前一天,他念三万声佛号,祈愿释迦牟尼佛及十方诸佛来护持、指导,结果当晚他所祈愿的景象就完全的呈现,而且非常清楚,历历分明如在眼前,也就是说十方诸佛、释迦牟尼佛,以及种种殊胜的景象,都出现在他的面前,隔天他就开始动笔写这部《观经四帖疏》。之后,每天晚上都有一位圣僧来指导他玄义的内容以及科文要怎么判、怎么写,直到这部经的玄义科文写好了,才不再梦到,可以说这部《观经四帖疏》是这一位圣僧所写的。那这一位圣僧是谁呢?可说是阿弥陀佛,如果不是阿弥陀佛,谁会来显现在他的梦中呢?因为在那个时代弘扬净土法门的人并不多,比善导大师更超越的可以说没有,如果有就是他的师父道绰大师以及昙鸾大师。

佛菩萨本来都能够在一念之间显现示现到十方世界去,显现成佛度众生的,一念一时同时到十方世界去,并不是说现在到了东方就不能到西方,要等东方回来之后才能到西方,并不是这样。自古相传善导大师就是弥陀的化身,所谓「佛佛相念,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因此梦中的圣僧很可能就是阿弥陀佛。如果是这样,这一部《观经疏》就等同是佛说,也由于《观经疏》是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也就是以阿弥陀佛的愿心来解释《观无量寿经》的,由此我们知道,善导大师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善导大师,同时善导大师跟《观经疏》是非常亲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是第七点「造《观经疏》,瑞应超异。」

第八、遗文放光形像神变

「遗文放光」的典故是,善导大师往生之后,经过不知多久时间,有一天少康大师到白马寺,在大殿里看到有经文放光,他好奇的去看这一部是什么经,一看原来是善导大师写的一篇往生的文章〈西方化导文〉,当下少康大师非常的感动,发愿说:「如果我与净土有缘,惟愿此文,再现光明。」结果善导大师所写的这篇〈西方化导文〉又再度光明闪烁,而且有化佛菩萨出现,这个时候少康大师就立誓说:「劫石可移,我愿无易矣!」这一段记载在《善导大师全集》之〈善导大师略传〉中。

「形像神变」是说,少康大师立即到长安瞻仰善导大师的影堂──所谓「影堂」就是供奉善导大师法相的地方,然后大陈荐献,祈愿一见善导大师。立时善导大师的遗相就化为佛身,向少康大师说:「汝依吾教,利乐众生,同生安乐。」

以上所谈的就是善导大师的盛德。善导大师功行高盛,而且利益众生又很广大,大师的传记自古以来有很多,可是比较可靠的却很少。我觉得我编写的〈善导大师略传〉应该比较合乎史实,因为写这一篇略传时,我是参考了很多数据,很多数据并列排在一起,就可以显现出原来所写的是正确还是有误,这就是时代的方便性。因为以前的人写传记往往都是抄袭的,没有那么丰富的数据文献可以汇集在一起参考,现代就不一样了,图书馆什么数据都有,计算机一查询所有相关的数据都会出现。

净土宗宗祖

再来看讲稿「宗祖善导大师」。为什么冠上「宗祖」这二个字呢?中国净土宗自古到现在为止,共推崇十三位祖师,善导大师被尊为第二位祖师。这十三位祖师本身是专修这个法门,同时也使很多众生依循着他来学这个法门,也就是以这个法门来利益广大的众生;但除被推举的条件,就是他们对于净土法门有很大的贡献,也就是说自己修净土,有德行,对净土法门有贡献。但其实仅仅以上述的条件为标准,是不够严谨的,因为被推为一宗的祖师,必须他此之外,必须是他本身有著作,而且这个著作完全是依据这个法门,不偏不倚,纯纯粹粹是依据这个法门的核心,同时是发前人所未发,这样才有资格被推为祖师。

在十三位祖师当中,其实只有善导大师达到这个条件标准。因为善导大师他本身专修净土,同时他的教化非常的广远,在当时由于善导大师提倡念佛往生,使得长安城充满念佛声,甚至卖肉的生意萧条,可见善导大师自修化他,自信教人信的深广。

而且善导大师对这个法门有「五部九卷」的著作,这五部九卷都是纯粹依据净土的经典,尤其是依据弥陀根本的愿心──第十八愿开展出来的;而所开展的,真的是发前人所未发,将净土的教理,有系统的组织起来,使净土宗教理能够系统化、逻辑化,也使得后来的人可以依据他的教理去创建一个宗派。所以我们不将善导大师与其它的祖师相提并论,我们所谓的净土宗,跟一般的净土宗不一样,我们只以善导大师作为我们这一宗的「宗祖」,也就是一宗的开宗祖师,底下的祖师则称为列祖。

净土宗三流

\

自古以来研究净土教理,都认为净土宗有三流,就是「慧远流」、「善导流」与「慈愍流」,也就是这三派在弘扬三种不同的净土教理,我们这一流就是善导流。其实严格来讲,在中国佛教历史上乃至净土法门的历史上并没有这三流,如果有,也只有善导流,而且完完全全的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净土宗主要的思想。

「慧远流」,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江西省庐山创建白莲社,慧远大师是一位很有智慧、学问和德行的高僧,当时有一百多位名士(指有学问、有德行的人)跟随慧远大师修行。但是慧远大师对净土的教理没有著作流传下来,而他所修的不是依据阿弥陀佛「专称佛名」的本愿,也不是纯粹依据净土法门的正依经论。他修持所依据的是《般舟三昧经》,所修的是入定见佛,从法门来讲,不是依据纯粹净土经典的法门;从根机来讲,也不是完全适合普遍的根机。我们如果依慧远流作为修习的依据,那就没有希望了;依般舟三昧的方法来修行,不只没有普遍性,即使是高僧大德也很不容易──当然如果是善导大师就有可能,他二十几岁就证入三昧了,可是像善导大师这样的人物,即使是高僧大德中都很少见,更何况是我们这样平凡庸碌的凡夫呢?所以我们不依据慧远流为我们的传承。

我们也不依「慈愍流」,不以慈愍大师为我们的祖师。因为慈愍流的修行方法是融合性的,融合禅、教、戒律,不是纯粹「专称弥陀佛名」,不纯粹我们也修不起来,既不应机也不契法。

唯有善导大师是纯粹依据净土的经典,契法契机,只要称名必定往生。契法是依据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这个法,契机是普遍的众生都能够往生。

善导大师《观经疏》

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善导大师是我们这一宗的开宗祖师。再者,《观经疏》是善导大师请佛来指导、加持、印证所写的,其它大师所写的就天差地别了。善导大师之所以会写这部《观经疏》是有因缘的,也就是当时几乎学佛的人无不研究《观无量寿经》,并依《观无量寿经》修行,因此很多地方都在讲说《观无量寿经》。当时也有几位有名的高僧批注《观无量寿经》,最有名的是当时净影寺的慧远大师──这位大师跟刚才所讲的庐山慧远不同人,以及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三论宗的吉藏大师,他们都强调禅坐、入定观想,因此都很重视《观无量寿经》,为这部《观无量寿经》写批注,但是他们所写的都是以自己的立场,而不是以弥陀的立场来批注。

善导大师觉得依他们的批注只能适合类似他们几位高僧大德的根机,而不能适合普遍的芸芸众生;而最根本的是不契法,不是根据弥陀的愿心,也没有完全根据释迦牟尼佛当初所说的《观经》的本怀。也由于这几位大师的《观经》批注有偏颇,使得当时净土法门的弘扬受到很大的障碍,学佛的人只要听到他们的言论往往就退失了念佛往生的道心,所以善导大师非常感慨而急迫的写这部《观经疏》,目的就是要显扬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显扬阿弥陀佛的本愿,同时也要纠正以前三人所写有关《观经》批注上的错误。

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疏》总共分为四卷,所以也称为《四帖疏》,四卷是〈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跟〈散善义〉,我们今天所讲的「正行与杂行」是在〈散善义〉里面开头的一段文。「就行立信」,行是往生净土之行,也就是往生净土的方法;「就行立信」是以往生的方法建立我们的信心,说明往生净土之行有「正行」与「杂行」。往生净土是我们的目标,往生净土之行是往生方法,所以是「目标跟方法」。这一段文的解释在《善导大师全集》第七百二十四页,只要大家利用时间阅读,对这张讲稿的内容就会很清楚的了解;所以希望大家拿这张讲稿,再去看刚刚书上的内容。今天晚上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二○○四.三.十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原文

  • 金刚经讲解

  • 金刚经唱诵

版权所有:金刚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