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常识网

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卷第一

发布时间:2019-06-25 18:49:31作者:金刚经常识网
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卷第一

△四被机。

四被机者。机开三门。

一三聚。此经正为正定及不定聚。下云。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兼为邪定作远因缘。二四乘。正为三乘人。令其成菩提。兼为一佛乘。令增长妙行。下云。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又云。视方便门如化。视无上乘如梦。三五性。正被三乘不定性人。下云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兼被一类无种性人作远因缘。下云。天神献玉女于佛。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初果。

则知一切众生无非为所被也。

四下牒门。机下释相。

一下正定。三乘性也。邪定凡外种也。无正知决择不拨无因果。名不定也。正为正定者。下文俱云学佛道者。或云夫为道者。不定。如疏引。邪定作远缘者。如下谓恶人骂佛。佛默不对。恐祸归身慎勿为恶等。二下。四乘者。谓声闻小乘。缘觉中乘。菩萨大乘。最上一佛乘也。观世界非常等者。小乘下智。观苦空无常。得声闻菩提。中乘中智。观因缘生灭无常。得缘觉菩提。大乘上智。观诸法如梦幻泡而无常。得菩萨菩提。一乘上上智。观一切法刹那无常空无生性。得佛菩提。楞伽云。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又云下。方便三乘也。无上一乘也。

三下。既得等证三乘不定。既发等证一乘性人。

天神。六欲中魔天也。则知下。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作佛。故尽为机。不同相宗唯被菩萨性及不定性也。

△五能诠。

五能诠者略作四门。

一随相门又五。一名句文身体。二音声言语体。三通取四法体。上三皆能诠。四通摄所诠体。下云。佛所言说其义皆快。五诸法显义体。下云。视世界如一诃子。视兴化如四时木。二唯识门。前五教体。皆是自识之所变故。下云。识自心源。达佛深理三归性门。此识无体。唯真如故。下云。识心达本。解无为法。法无念修。言语道断。四无碍门。谓前三门理事心境。同一缘起混融无碍。下云。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准此教体。通摄四门也矣。

五下标门。略下释义总也。

一下别也。随相者。约六尘境相以出体也。名诠诸法自性。如名色名心等。句诠诸法差别。如言形色显色真心妄心等。文即是字。为性别二所依止故。音声体者。音声实也。名等假也。离声无别名等。摄假从实故。通取四者。名等是声上屈曲假相。音声是名等实体。唯声则不能诠表。唯名等则无自体。今兼四法。是以假实体用兼资也。所诠义理也。若不诠义。教文何用。若无声文。理从何显。经云。文随于义。义随于文。文义相随。乃成教体。下云下。上句证前能诠为体。下句证今所诠为体。诸法显义者。谓遍六尘境。总有生解义。悉为教体。如光明香饭等。唯识者。谓说者净识所现文义为增上缘。令闻者识上文义相现故。达理者。上唯明境。此则显心。较前为深也。无为。真如性也。心之体故。无碍者。约三门无碍以出体也。理性也。心识也。事境相也。心境理事交彻相摄。故云无碍。约教。初门小。二门始。三门终顿。四门圆也。

△六宗趣。

六宗趣者。先总辨诸宗宗途有六。一随相法执宗。即小乘诸师。依阿含缘生等经。造婆沙俱舍诸部论等。二唯识法相宗。即无着天亲。依方广深密等经。造瑜伽唯识论等。三真空无相宗。即提婆清辨。依般若妙智等经。造中观百论等。四藏心缘起宗。即坚慧马鸣。依胜鬘涅槃等经。造宝性起信论等。五真性寂灭宗。即马鸣龙树。依楞伽般若等经。造真如三昧智度论等。六法界圆融宗。即龙树天亲。依华严等经。造不思议十地论等。今此经宗。当其初一门也。次别明此经。有总有别。总以断欲去爱识心达理为宗。悟入无为超证菩提归无所得为趣。别有五对。一教义对。崇教说为宗。会义意为趣。如天神献女。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道果等。二事理对。举事相为宗。显理性为趣。如云。欲从于意思想生。二心寂静非色行等。三境智对。缘理境为宗。观智行为趣。如云。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心垢灭尽。净无瑕秽。得一切智。四修证对。修成贤为宗。证入圣为趣。如云。学道见谛。无明即灭等。五因果对。历因位为宗。克果德为趣。如云。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心若调适。清净安乐。道可得矣。此五是从前起后。渐渐相由者也。

六下章门。当部所崇尚者曰宗。宗旨之所归者曰趣。先下义相。诸宗者。通指大小乘宗一切经论也。小有二十部异。大有性相空宗。随相法执者。谓一切我法中。起有无执故。唯识法相者。谓一切诸法皆唯识现故。真空无相者。谓一切诸法。皆空无相故。藏心缘起者。谓一切诸法。唯是真如随缘。具恒沙性德故。真性寂灭者。谓相想俱绝。直显性体故。法界圆融者。谓无尽法界。如因陀罗网。主伴重重普融无碍故。然此六宗。后胜于前。初一小乘教。后四大乘。二即相宗分教。三即空宗始教。四终教。五顿教。六圆教俱性宗。又教与宗互有宽狭。宗则一宗容具多经。随何经论皆此宗故。教则一经容有多教。若局判一经以为一教。则抑诸大乘矣。当初一者。正破二乘情执。令其回小向大。菩萨不预会故。依大疏分。合二十部为六宗。一我法俱有。二法有我无。三法无去来。四现通假实。五俗妄真实。六诸法但名。前四宗唯小乘。后二义通大乘。今当第五六也。别下。教说者。即四十二章也。义意者。文下必有义故。若无所诠之义。则同乎篇韵。殊无意况矣。如天下。解说教也。道意义也。又云。佛所说经其义皆快。二下事理。义所具者。如下。上句证事。下句证理。又如举弹琴弦急缓。事也。显身心疲暴暴中。理也。三下。境智。理内出者守真。境也。与合。智也。心垢净。境现证也。一切智。智发得也。又云。观天地念非常等。四下。修证。随智起者。小则资加为贤。四果为圣。大则住行向为贤。十地等为圣。如下。学道贤也。见谛圣也。大小乘俱通。又云。观灵觉即菩提。视佛道如眼华。五下。因果证中成者。小则四向已下为因。四果无学为果。大则等觉已下为因。妙觉佛位为果。如下。初句证因。次句证果。心若二句因。道句果也。又云。得罗汉已可信汝意。得一切智可谓明矣。视无上如梦。视涅槃如窹。从前起后者。谓有教义。然后有理事。而境智又从理事生。故曰相由。以要言之。不出教理行果。亦可教义宗理事趣。理事义宗。境智修证趣。亦可翻后向前以明宗趣。举因果为宗。修证智为趣。修证智宗。达理事教义为趣。亦是相由义也。

△二随文注三。初题目。

佛说四十二章经

【疏】佛者梵语。具云佛陀。此云觉者。谓觉了真妄性相者也。觉有三义。一自觉。我空。拣异凡夫。二觉他。法空。拣异二乘。三觉满。俱空。拣异菩萨。即本师释迦牟尼佛也。说者。悦也。四辩宣演。悦所怀故。教颁佛口。畅彼机心。以教合机。故称佛说。拣非余四人所说也。

章。篇也。条也。所说法门。约有四十二篇四十二条。表二乘回小向大。大乘转权成实。超历四十二重位也。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契谓契理契机也。经谓贯摄常法也。

【钞】先随相释分四。初能说佛。觉了真妄性相者。妄小教。真终教。相始教。性顿教。真性妄相融通交彻圆教觉此五者。始名佛也。

觉有下。复有三觉。一本觉。二始觉。三究竟觉。初则全觉全迷。中则觉而未尽。末乃无所不觉。今指后一觉也。又离心名自觉。离色名觉他。俱离名觉满。三觉俱圆。故曰佛为自他觉满之者。说下。二正明说。四辨。法义词乐说也。中论云。佛依二谛。为众生说。词法二无碍智。以世智差别说。乐说义无碍智。以第一义智善巧说。悦所怀者。得机而说。畅本怀故。教颁下。上离释。此合释也。拣余四者。说通五人。一佛。二菩萨。三天。四仙。五化人。今是佛口亲宣。不同后四人说经也。章下。三所说法。四十二章者。如汉高祖之约法三章也。若陈列之。一出家证果章(佛)。二达理崇道章(佛)。三割爱取足章(佛)。四转恶成善章(佛)。五改过灭罪章(佛)。六忍恶无嗔章(佛)。七呵佛招祸章(佛)。八害贤灭己章(佛)。九守志会道章(佛)。十助施得福章(佛)。十一举田较胜章(佛)。十二尊亲显孝章(佛)。十三详难勉行章(佛)。十四守道净命章(沙)。十五行善志大章(沙)。十六忍力心明章(沙)。十七澄浊见道章(佛)。十八灭暗存明章(佛)。十九无相会真章(佛)。二十观觉得道章(佛)。二十一推我成空章(佛)。二十二求名危身章(佛)。二十三贪财招苦章(佛)。二十四系妻溺泥章(佛)。二十五恋色亡道章(佛)。二十六欲损道益章(佛)。二十七逆情顺性章(佛)。二十八疏意远色章(佛)。二十九正念待女章(佛)。三十趣道避欲章(佛)。三十一患淫断心章(佛)。三十二离爱绝忧章(佛)。三十三坚心得果章(佛)。三十四处中证理章(佛)。三十五去垢成行章(佛)。三十六举胜显难章(佛)。三十七忆戒得果章(佛)。三十八知命了道章(佛)。三十九学佛信经章(佛)。四十尽恶圆觉章(佛)。四十一出欲免苦章(佛)。四十二视法了幻章(佛)。四十二重位者。谓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妙觉也。表超历者。恐有难云。何以不多不少而独四十二耶。故此通云。为超四十二地位故。是以不多少也。经下。四结说名。案五印土。呼线席经井索圣教。皆名修多罗。线能贯华。经能持纬。索能汲水。教能诠义。若敌对翻。应名圣教。今不取者。滥律论故。去线索者。此方不贵重故。独取席经者。古德见此方圣说为经。贤说为传。彼土佛说名修多罗。菩萨罗汉说名阿毗达摩。遂以此圣经代彼佛说修多罗。兼借彼席经。以目彼圣教。故不称余而名为经。借义助名。更加契字。则不同乎席经矣。契有二义。一契理。合道之言也。二契机。逗根之教也。经有四义。一贯。谓贯穿所说之理也。二摄。谓摄持所化之生也。三常。古今不易也。四法。近远同尊也。前二佛地论义。后二此方释义。则四字中摄尽余义矣。若略明之。谓释迦佛所说四十二章之契经也。

【疏】此一题中。有八事四对。一教义对。经之一字能诠教也。佛等六字所诠义也。二人法对。就前义中分出。佛说能说人也。四十二章所说法也。三通局对。就前法出。章之一字通也。四十二局也。四应感对。就前人分。佛显我能应之主也。说悦彼所感之机也。

【钞】次作对释。先总。一下次别。始从世尊成道。终至比丘奉行。声名句文。皆能诠经也。名下必有意味。文中必有理趣。皆所诠义也。瑜伽云。谓经题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大疏云。语言皆能诠。义旨皆所诠。教义相成。成经题体。

二下。亦可名境智对体用对。佛说。法身境体也。四十二章。报化智用也。

三下。亦可名总别对。四十二条并称为章。总也。通也。前前文义。非同后后。别也。局也。

四下。亦可名生佛对机教对因果对。佛乃果上能应之教主也。说是因中所感之生机也。是则依四对义以立此题名耳。

【疏】离合释之。佛之说经。依主释也。佛说有四十二章。有财释也。四十二章。带数释也。四十二章即经。持业释也。佛说四十二章经非大方广华严疏钞。相违释也。

【钞】三离合释。此且顺题以作五释。详则兼一兼二不同。佛说之四十二章。佛说四十二章之经。皆依主也。若改之为即。皆持业也。又改为有字。有财可知。更改为非字。是相违矣。

【疏】诸经立名。不出人法喻或单或复。此经以人法受称者也。

【钞】后得名释。单者。弥陀经单人。般若经单法。梵网经单喻也。复者。佛报恩经人法无喻。妙法莲华经法喻无人。菩萨璎珞经人喻无法。大方广佛华严经具足人法喻三矣。诸经得名。其类繁广。人法称者。佛说人也。四十二章法也。有人有法。故标名焉。

△二译人。

后汉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

【疏】后汉。标代。对前高祖。称之曰后。亦名东汉。都洛阳故。即光武之后孝明帝朝也。沙门下。出名。先通称。梵语具云沙迦懑曩。此云勤息。谓勤修戒定慧善法。息灭贪嗔痴恶事也。迦下。次别号。迦叶摩腾中天竺人也。婆罗门种。解大小乘经。以游化为任。有一小国。请腾讲金光明经。能令邻国不侵。请和求法。竺法兰亦中印度人。诵经百余万言。学徒千余。同译者。显德。翻梵语为华言。谓之译。二祖共翻音字。谓之同。汉纪云。明帝永平三年。夜梦金人。项有日光。飞至殿上。旦问群臣。太史傅毅对曰。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身长丈六。放金色光。陛下所梦。将非是乎。博士王遵推周书异记佐之。至七年敕郎中蔡愔。中郎将秦景等十八人。西求佛法。至天竺邻境月氏国。遇梵 僧腾兰二人。请归汉地。将画释迦佛像并诸经典。用白马驮来。以永平十年腊月三十。入阙进献。帝大悦。遂馆于鸿胪寺。复敕于雍门外立寺。腾兰居之。名白马寺。不多时日。便善汉言。即为译出四十二章经一卷。约有二千余言。缄在兰台石室中。明帝敕画工图写佛像。置清凉台山大孚灵鹫寺内及显节陵上。及腾卒于洛阳。兰与愔等。复译出五部经。所谓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等。凡十三卷。会移都寇乱。四部失本不传。唯四十二章经。江左现行。汉地有 三宝。自腾兰始也。故云同译。

【钞】明帝。光武子也。沙门有四。瑜伽论云。一胜道。即佛菩萨等。二说道。谓说正法者。三活道。修诸善品者。四污道。作诸邪行者。涅槃说四比丘。一毕竟道(无学)。二示道(初二三果)。三受道(通内外凡)。四污道(犯四重者)。义同上。今译主。据本说即毕竟胜道。依迹论是开示说道也。又律明四种沙门。一威仪沙门。名充像比丘。二形服沙门。名幢相比丘。三名闻沙门。名虚诳比丘。四实行沙门。名如法比丘。大论云。僧有四种。一有羞僧。持戒不破。二无羞僧。身口不净。三哑羊僧。根钝无慧。四真实僧。向四果道。义亦同上。今二三藏。皆是后一种也。梵语。西天梵国语也。华言。东土华夏言也。译者翻也。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也。译者易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故以此方之言音。换彼土之佛语也。周礼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东曰寄。南曰象。西曰狄鞮。北曰译。今通西语而云译者。盖汉世多事北方。而译官兼善西语。故腾兰始至。即译此经。因称译也。

翻音字者。西梵语字。与此全殊。若译佛经。须先随其梵音以此方之字易之。名为翻字。然亦仍同咒语。不知其为何等。又须兼通两土言者。一一翻之。谓之翻音推。

周书者。王遵奏曰。臣按周书异记云。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子时分。有五色祥光。贯太微宫。时王问群臣所以。有太史苏由对曰。西方有大圣人生焉。却后千年。教流于此。陛下梦者是其人矣。故云佐也。佛像者。依优填王旃檀像而画也。大孚灵鹫者。会玄记云。明帝时。摩腾天眼。见有阿育王舍利塔在五台焉。请帝立寺。帝信佛理。即立寺以劝人。山形似于灵鹫。故号为大孚灵鹫也。本行等者。指四十二章经言。三宝记云。永平十六年。摩腾示寂。竺法兰自译经五部。共十三卷。

(文)三宝自腾始者。传云。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帝敕僧道。并集白马寺。道士置三坛。别开二十四门。南岳褚善信。华岳刘正念。恒岳桓文度。岱岳焦得心。嵩岳吕惠通。霍山天目五台白鹿等十八山道士祁文信等六百九十人。各赍灵宝真文。太山玉诀。三元符录等五百九卷。置于西坛。茅成子。许成子。黄子。老子等二十七家子书。二百三十五卷。置于中坛。馔食尊祀百神。置于东坛。帝御行殿。在寺南门。佛像舍利经宝。置于道西。道士以柴荻和沉檀为炬焚经。悉成灰烬。褚善信等。相顾失色。南岳道士费叔才自感而死。腾得罗汉果。飞身空中广现神变。诸天雨华作乐。感动人情。法兰叹三宝德。说善恶业。六道三乘。皆有果报。又称出家功德最高。初立佛寺。同梵福量。后宫阴夫人王婕(音接)妤。与诸宫娥等二百三十人出家。司空杨城侯刘善峻。与诸宰官士庶人等一千余出家。四岳诸山道士吕惠通等。六百三十人出家。京都张子尚等。三百九十人出家。便立十所寺。城外七所安僧。城内三所安尼。故曰自腾始也。

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卷第一

首页123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原文

  • 金刚经讲解

  • 金刚经唱诵

版权所有:金刚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