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第二明依宗教别者。夫大觉出兴。称真智而自在。法身无际。等群品以同躯。任器现形应根施教。如空谷响应击成音。谷响无心亦无处所。但以随缘而能普应。如来设教亦复如是。称自根缘得自心之法。随增广而成熟之。亦无常宗而成立教。对病施药。病痊药除。一念之间雨无量法。称周法界对现色身。法既无穷宗教无尽。无前后际普备诸根。但为众生自分前后。且如毗卢遮那之教无始无终。称性无方无断无绝。随其根类自见入胎出家说始终教行入寂涅槃。其实如来本不如是。即法华经亦说。吾从成佛已来经无量阿僧祇劫。以性海圆智一念即无量劫也。如是圆智何有前后者焉。此经云。入刹那际三昧示现初生涅槃。又如经中。兜率天子三生十地。第二生上犹从恶道中来。蒙光照身生于兜率天上。得离垢三昧便见如来。住金刚宝地化大菩萨。在阎浮提始入母胎。又法华经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何有前后教之差别也。但随一期同而且异。约立先德十家之教约为轨范。余可淮知。
第一后魏菩提留支立一音教。
第二陈朝真谛三藏立二教。
第三后魏光统律师立三种教。
第四齐朝大衍法师立四种教。
第五护身法师立五种教。
第六陈朝南岳思禅师智者等立四教。
第七新罗国元晓法师造此经疏亦立四教。
第八唐朝吉藏法师立三种教。
第九梁朝光宅寺云法师立四教。
第十唐朝江南印法师立二教。
第一后魏菩提留支立一音教者。谓一切圣教唯是如来一圆音教。但随根异故种种差殊。如经一雨所润等。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第二陈朝真谛三藏立二教者。谓一渐。二顿。约渐悟菩萨大由小起。所设具有三乘之教名为渐。即涅槃等经。若约直往顿机大不由小起。所设教唯菩萨乘。故名为顿。即华严经是。大远法师亦同此说。
第三后魏光统律师承习佛陀三藏立三种教者。一渐。二顿。三圆。光法师释意。一为根未熟。先说无常后乃说常。先说空后说不空等。如是渐次名为渐教。二为根熟之辈于一法中具足演说一切法。谓常与无常空不空等教。一切具说。更无由渐故名为顿。三为上达之人分契佛境者说于如来解脱无碍究竟果德圆极秘密自在法。门故名圆。教于前二教之上分为三教。
第四齐朝大衍法师立四教者。一因缘教。谓小乘萨婆多等部。二假名教。谓成实论及经部等。三不真教。谓般若说即空理明一切不实等。四真宗。谓华严涅槃法界真理佛性等。
第五护身法师立五教者。为于前四教内。真如佛性以为真教。即涅槃经是。第五法界教。即华严经明法界自在无碍门是。
第六陈朝南岳思禅师智者禅师等立四教者。一三藏教。亦名小乘教。如法华经云。亦不亲近贪着小乘三藏学者。智论中小乘为三藏。大乘为摩诃衍藏。二名通教亦名渐教。谓大乘经中通说三乘通备三根。又如大品经中干慧地等通三乘者是。三名别教。亦名顿教。谓顿说大乘经中所说法门道理。不通小乘者是也。四谓圆教。亦名秘密教。说法界自在具足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碍法门。华严法华经等是也。
第七唐朝海东新罗国元晓法师造此经疏亦立四教者。一三乘别教。谓如四谛教缘起经等。二三乘通教。谓如般若解深密经等。三一乘分教。如璎珞经及梵网经等。四一乘满教。谓如华严经普贤教。释此四别如彼疏中。
第八唐朝吉藏法师立三种教者。谓三法轮。一根本法轮。即华严经最初说。二枝末法轮。即三乘等于后所说。三摄末归本法轮。即法华经四十年后说回三入一之教。
第九梁朝光宅寺云法师立四教者。谓如法华经中。临门三车即三乘。四衢道中所授大白牛车为第四乘。以临门牛车亦同羊鹿俱不得故。若不尔长者宅内引诸子时。云此三车指在门外。诸子出宅即合得车。如何出已索本所指之车而不得故。后更索耶。故知是权同于羊鹿也。以是大乘权教方便说故。具释如彼法华疏中。
第十唐朝江南印法师立二教者。一释迦经名屈曲教。以遂机性随计说故。二华严经卢舍那十身平等教。彼法师立二教略有四别。一主别。谓彼释迦化身所说。此舍那十身所说。二处别。谓彼娑婆世界木树草座上所说。此于莲华藏世界宝树金座上所说。三众别。彼与声闻及菩萨说。此唯菩萨极位同说。四说别。谓彼但是当方所说。此要十方同说。如华严经中说。已上十家所释并依今唐朝藏法师所集。同异各是一家。并是当世英才。智超群品。皆为统贤灵之法将。开佛日之明灯。不可是非加其名。但知仰敬其高旨。只如思智二德。位已升堂。云公演法。雨华亭下。悟灵山于即夕。法眼逾明。登果位于今辰。道齐遐古。只如佛说内外中间之言。遂即入定。后有五百阿罗汉。各解此言。佛出定后同问世尊。谁当佛意。佛言。并非我意。诸人问佛。既不当佛意。将无得罪。佛言。虽非我意。各顺正理。堪为圣教。有福无罪。况此诸德所说各有典据。然今唐朝藏法师。承习俨法师为门人。立教深有道理。亦可叙其指趣。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初小乘可知。二始教者。深密经中立第三时教。同许定性二乘俱不成佛故。今会总为一教。此说未尽大乘法理。是故立为大乘始教。三终教者。定性二乘无佛性者及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立为终教。然上始终二教并依地位渐次修成。俱为渐教。四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从地位渐次而说。故立为顿教。如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一地。楞伽经云。初地即八地。乃至无所有何次第。又下十地品中十地。犹如空中鸟迹。岂有差别也。具如诸法无行经等说。五圆教者。得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故。十信满心即摄六位成正觉等。依普贤法界帝网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圆教。如此经等说。藏法师作如是和会。
又西域戒贤。远承弥勒无著。近踵护法难陀。依深密经瑜伽等论立三种教。佛初鹿园说小乘法。虽说生空。犹未说法空真理。以非了义。即四阿含等经是。第二时中虽依遍计所执自性说诸法空。然犹未说依他圆成唯识道理。故亦非了义。即诸部般若等教是。第三时中方就大乘正理。具说三性三无性等唯识二谛。方为了义。即解深密经等。又此三位各以三义释。一摄机。二说教。三显理。且初唯摄声闻。唯说小乘唯显生空。二唯摄菩萨。唯说大乘。唯显二空。三普摄诸机通说诸乘具显空有。是故前二摄机显理各有阙。故非了义。后一机无不摄教无不具理无不圆故。故为了义。第二智光法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提婆清辩。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亦立三教。谓佛初鹿园为诸小根说小乘法。明心境俱有。第二时中为彼中根说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识道理。以根犹劣故。未能全入平等真空。故作是说。第三时中为上根说无相大乘。辩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真了义。又此三位亦三义。释先摄机者。初时唯摄二乘人机。第二通摄大小二机。以此宗许一分二乘不向佛果。三唯摄菩萨通于渐顿。以诸二乘悉向佛果更无余路故。二约教者。初说小乘。二说通三。后唯一乘。三约显理者。初破外道自性故。说缘生法定是实有。二渐次破二乘缘生实有执。故说此缘生以为假有。以彼怖畏此真空故。犹存假有。而接引之。后时方就究竟大乘。说此缘生即是性空平等一味不碍二谛。是故法相大乘有所得等。属第二教。非真了义。此三教次第如智光论师说。此乃西国法将立教各有一途。皆诠圣教。在彼一方轨式。仰惟高旨未可佥量。但通玄自参圣教。以管窥天以述意怀。用呈后哲。准其教旨略立十种教。总该佛日出兴始终教意。何者为十。
第一时说小乘纯有教。
第二时说般若破有明空教。
第三时说解深密经为和会空有明不空不有教。
第四时说楞伽经明说假即真教。
第五时说维摩经明即俗恒真教。
第六时说法华经明引权归实起信教。
第七时说涅槃经令诸三乘舍权向实教。
第八时说华严经于刹那之际通摄十世圆融无始终前后通该教。
第九共不共教。
第十不共共教。
第一时说小乘纯有教者。为诸凡夫系着世法以为实有。随于色尘作诸不善。以不善故堕于苦趣。还将有法辔勒彼心。以戒防护制诸不善。故名纯有教。于小乘中。还说无表性戒等通其大体。但随根性用事不同。如二乘菩萨亦尔。经云。若人受佛戒则入诸佛位。亦以性戒论之。又云。如是千百亿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者。初以报化身引接。后以令归法身实报。若上根者。法身事理一时为依本故。
第二时说般若破有明空教者。既说小乘实有。令成轨范制其身语意得住善法。则说生空等观。方说法空教。破彼系着。渐向法身。
第三时说解深密经为和会空有教者。为于前空有二教和会。令边见者不滞空有二门。为不空不有教。为二乘人灭识证寂住寂无知。为回彼故。寄说第九阿陀那识为纯净识。五六七八等识。常依彼九识以为依止。凡愚不了妄执为我。如水暴流不离水体。诸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识。常以净识为依故。渐回二乘之心达识成智。何故安立九识为净识者。为二乘人久于生死业种六七八识有怖畏故。恐彼难信方便。于生死种外别立净识。渐渐引之。意欲使令留惑不灭使令悲智渐渐得生。深密经云如是菩萨虽由法住以智为依止。渐令空见者达识成智。
第四时说楞伽经说假即真教者。如楞伽经。直为大乘根堪之者。顿说第八业种之识。名为如来藏识。又云。得相者是识。不得相者是智。又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此经直于无明业种。以明智门。明与无明其性不二。起信论亦同此说。此教虽说无明业种成智。犹希出俗未现同缠也。
第五时说维摩经即俗恒真教者。为维摩经中不以声闻二乘及三乘菩萨为知法者故。是以十大弟子。杜口于毗耶。弥勒光严。息芳言于法夕。此经破前四种教中菩萨声闻染净未亡常欣出俗即以净名。身居俗士。明即俗恒真。坏彼净相常怀染净。故说无明有爱为如来种等。使令三乘之众净相心亡。出俗入缠平等无碍。方明实德。为有实宗。还现实报净土。如佛以足指接地所现之土是也。为三乘根劣藉佛神通。信劣土亡非自证故。自余之意。前判教分宗门中已说。是故此维摩经名即俗恒真教。故以文殊为法身。以维摩诘明入缠之行。即以法身为体。以行为用。乃令体用自相问答。为三乘乐学如如空理厌假修真积行多生方成佛者。令归法界性相理事因果同时。此经同别。前判教分宗门中已说。
第六时说法华经引权归实教者。为罗汉随空会寂。缘觉会十二缘生法皆无体性。六根识及名色心境三事自性无生。如是二人。皆心识灭。三界业灭。智慈不生。又为析法明空。以空破惑。乐生净土。及留惑润生菩萨。并不了一切众生无明诸惑。皆从一切如来根本性净普光明无中边智之所生。皆有净土秽土自佛他佛欣厌等诸邪见。不称真障。引此三根令归本智。故即以妙法莲华。令知无明生死性本唯智体性自无染。但迷悟不同无有二性。以莲华像之。引彼三根令归本故。是故法华经云。世间相常住。一如判教分宗门中已说。
第七时说涅槃经令诸三乘舍权向实教者。为余三乘教中为责慢故。为不信故。说有情毕竟不得成佛。令起信进修行。于此经中明一切有情皆有佛性如佛无异。但为无明覆故不见。前为三权末后是实。是三乘中修假真如。及空教三祇之满极是见性之初门。于中佛与迦葉菩萨问答。亦和会初成正觉时。为大菩萨说法界法门时道理故。更有余同别意。前判教分宗门中已说。涅槃经。是三乘中舍权就实。相尽见性之门。法华即是舍权就实法界缘起理事性相之门。一部之经俱三乘中第六时教。但为化相门中说时前后故。分涅槃经为第七时教。然其智境无有次第古今时也。
第八时说华严经于刹那际。通摄三世及十世同圆融教者。如经说云。入刹那际三昧降神受生八相成道入涅槃。总不移时。为依本性理智本无时故。非权依本也。故名为入。非是本法性中而有出入三昧。以化仪轨则。施方便言。不可随言。滞其化迹。令诸群品都无所归。是故诸明人。莫随其言言佛世尊一人入刹那际三昧。诸佛世尊常于法身智海。与众生数等诸三昧门。应众生见本无出入。应如是知。如来三昧出入之相。此经教门无始无终。是佛实报果德性相圆周。若求其头尾长短始终路绝。该括诸教诸行。世间境界一切行解。依本总作一时一际法门。本如是故。该彼三世诸时。为一际一刹那时故。犹如众流皆归海故。出此法外。别生情量。总是权门。非究竟说。如此法门佛不出世。亦无涅槃。为依本法非情教故。依本法也。即无出入。依权学者。即说出世入般涅槃。从初发心十住之首。以三昧力顿印三界。三世一际诸法一味。解脱涅槃常寂灭味。更无始终。因果一际。诸性一性。诸智一智。诸相一相。诸行一行。三世一念。一念三世。乃至十世。如是等法自在无碍。此经法门无始无终。名为常转法轮。是故此经教门。依本安立以备大根。依本一际不立始终。为非虚妄见故。入一总得余。为法界一际故。不同权学见未尽故。入余总得一。为法界体无碍故。如圆珠无方。如明镜顿照。如虚空无隔。如响无依。如影不碍。如化人所生故。此法门者。是该括始终一际圆满无碍无成无坏无出无没常转法轮。若人了得此法门者。佛智自然智无师智之所现前。为此法无出没故。还以自然无出没智而自能得之。非情计思量之所能得也。一切权教法门。总在其中。一时而说。为诸权教不出法界无三世故。各依自见无量差殊。此一乘教是始成正觉时说。若依情是最初成佛时说。若依智是无始终说。
第九共不共教者。为说诸大乘经。人天三乘同闻得益各别。又华严经云。于一毛端处。及以一尘中。诸佛转法轮。众生解差别。又经云。菩萨在一小众生身中。成等正觉转法轮。度无量众生。其小众生不知不觉。此乃常与众生共。及以大小乘共在佛海中。身之与心本无差别。然见佛不见佛。闻法不闻法。解脱知见。大小及苦乐。各各不同。是故名为共不共教。又经云。入刹那际三昧。示现从兜率天降神母胎出现转法轮入涅槃。此乃于无时之中诸众生等自得时分。见初中后。于一音法内自得人天小乘大乘佛乘。自得道果。各各不同。见佛住劫受命长短。各自差别。而实如来性无造作无生无灭。然以无作法性无垢白净之智。自体清净与一切众生本来体同。故称众生应闻。不违彼念。为法性智本无造作者。以法性智自在故。能称彼念令无失时。如是佛共法共智共时共身共心共乘。以知见解脱各各不共故。言共不共教。亦如五百声闻共在华严会而如聋如盲。是其事也。
第十不共共教者。如华严经中。十方云集诸来菩萨及佛国土所从来方不同各别。所共同声说法总同闻法。获益能同能别。又于会中。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各各差殊。同得闻毗卢遮那果德法门。具同具别自在。诸余三乘亦有如是不共共教。准例可知。如是十教。总是如来于本法界一刹那际一时一声。顿印如响。随诸众生自分根力渐顿不同。是故于今以圆数故略分十种教门。用彰进修解行差别。如上十时教门。总是如来无心三世智海一时说故。由根闻故。大小及时分差别自根而生。
三明教义差别者。夫三界大雄应真寂寞。身心性相都无所为。然以性起大悲称法同体。从无作智随缘教生。况一雨普滋任生各异。或名同而义别。即渐教十地圆教十地等。或言别而义同。十方世界法门。皆是四谛法门。或理事两乖或体用相彻。或初或渐或顿或圆。法不自施依根教立。根羸即法劣。器广即道圆。称物所宜大小随见。或同言而解别异语而齐知。当类所堪应时施设。或乐门前之驾。废游露地之乘。且约最上之徒及以渐渐之众。粗陈十法义理差殊。使得始学之流不以滞权而妨实者也。其十门者。
一佛日出兴教主别二光明表法现相别三问答所诠主伴别四所示因圆果满别五地位所行行相别六重令善财证法别七六位菩萨来众别八所施法门理事别九与诸三乘得果别十所付法藏流通别。
第一佛日出兴教主别者。此教即以毗卢遮那为教主也。毗者此云种种。卢遮那此云光明遍照。又毗之云遍以大智种种光明。照诸众生根机。此即以法身悲智为名。不同权教以姓为号。牟尼者。此云寂默。但且赞法体无说。不言悲智但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具无边相海故。又是剃除鬓发。非是顶着华冠佛故。是同三乘出俗故。不同此教即俗即真无出入故。如毗卢遮那如来。大约且以九十七种大人。之相顶上华冠具足严好。三十二种宝王。化无量宝种种庄严。手着环钏。颈串璎珞。广如经说随好无尽。
第二光明表法现相别者。除如来十身相海品九十七种相中所放光明。亦除夜摩天等所放光明。但且直论表法光明。始终有十。一一皆表因果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位。其中行相无有杂乱。不同余教化佛放光。或放一光而无十。或全身悉放而无次。或放果光而无因。或放因光而无果如法华经。直放眉间毫相果光。而无足轮下信位因光。如大品经中。佛放足轮下光。及全身一时尽放光明。一时普摄三乘因果。直从下向上。以放光明。以成渐次。从凡向圣多劫积修。行满之后方成果德。不同此经放光。从果成因以因成果因果一体不坏进修。
第一先放齿间十种光明。庄严法界一切道场。为初登正觉。十方告众。使令咸集。如经广明。此为庄严告众云集光故。
第二放眉间果光。入足轮中。以果成因。起信之首。
第三还从足轮下放出所入果光。用照金色世界不动智佛。还是果佛。亦是根本。金刚智体。文殊师利即是初心及究竟成果已来所觉根本法身成智之母。以彼眉间果光入足轮中。即是以果成因。还以足轮下所入之果光。复出照金色世界不动智佛。即是用因成果。用果成因。以果顿示。用成初信之门。即以智首等十首菩萨用成信位。其位行相后当广明。
第四说十住品时。升须弥顶上。如来于足指端放光。以明发足之始见道之初以三昧力住法之顶。从前信位入真实证。须弥山者。明因止而慧明。以入十住圣位之中要定方能真慧明也。故十住位菩萨下名共同皆名为慧。
第五如来升夜摩天上放足趺上光。以明用成行位。此天离地际故。说十行位也。表依空起行用也。表法以明先证法身根本智慧始行万行。
第六升兜率天宫如来膝上放光。说十回向。表此天处欲界之中理事无碍。故名回向。初发心住时理事无碍。非独此处方有回向。但以次第名言法须安立。然实体中一一位中皆具足也。膝者明屈申回旋自在说回向义也。表真俗自在故。生死涅槃已自在成智悲故也。
第七他化自在天中放眉间毫相果德光明。说十地位也。为十地菩萨因果位终故。还像此天依他起化。无自心化故。表十地菩萨但为众生所须教化自无业化。又于欲界之际即无欲故。还同四禅及出三界之法门故。异彼小乘修生涅槃出三界惑故。又异权教菩萨于第四禅中成十地故。又从兜率天超过化乐天至他化自在天者。表十地位法遍法界故。不须次第。上界四禅亦在其会。不来而到。不往而至。不动而见故。上下诸天皆处其中。十方世界悉在毛孔。但以表法阶降如是。实无上下彼此往来。十一地普贤佛华三昧会。在第三禅天说。来文未足。
第八如来普光明殿说如来出现品。放眉间毫光灌文殊顶。明前他化自在天上十地果终第三禅中等觉位毕。设法已成。陈施本教行相规模。规模既终因果圆备。设教既毕方乃出现。未说法门何名出现。又世主妙严品中。始成正觉。出现起自信心。修行五位。五位既成。佛果自现。后出现品中。则明自己修证果终自己称法所见出现。又明从初始终于佛法界体上。安诸地位次第之门。于始于终长明出现。本来一际无前无后。放光灌文殊之顶。以果光灌果法。以文殊是佛法身根本智。欲令文殊普贤菩萨共相问答。结会五位始终因果体用彻故。文殊菩萨知而故问。经云。谁为佛长子。我今当问谁。于是如来放口中光灌普贤口。
第九如来口中放光灌普贤口。口中光者。是佛教光。欲令普贤以差别智说佛出现果德法门文殊因佛放光。始知问法之处。夫圣智本自相知。今以佛法印用成后则。此乃九度放光。以成一部经之始终法则。结会已前五位因果体用之门。此之三人始终不相离故。以明如来是文殊普贤二人之果。
第十于独园之内。放眉间毫相果光。明已上诸位因果已成还将此法用利众生故。入法界品中。令人天凡夫六千比丘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男女等。皆令于此门得道成佛。其余广意后当更明。从此已上十度放光。于中表意各有分齐。此经放光具足表德圆满。具足其十皆周法界。不同化佛所放光明说一部经时。或一度放光。或则全身。未曾有如此经中圆周始终。一一备德具其十也。但言说十备德无尽。十为圆数故也。
第三问答所诠主伴别者。说此一部经之问答体用所乘之宗大意。总相具德有三。一佛。二文殊。三普贤。佛表果德无言。当不可说不可修不可得不可证。但因成果自得。文殊因位可说。以此说法身果德。劝修普贤自行可行。行其行海充满法界故。用此三德将为利乐众生。文殊成赞法身本智。普贤成其差别智之行德。一切诸佛皆依此二尊者以为师范。而能成就大菩提之极果。或说普贤为长子。为建行成满众生故。或说文殊为小男。为卢遮创始发心证法身本智佛性之首。为最初证法身本智佛性。为初生诸佛圣性智慧家故也。为启蒙发明之首。故为小男。主东北方为艮卦艮为小男。又为山为石。在丑寅两间。表平旦创明暗相已无日光未着。像启蒙之首十住发心创见道。故指文殊师利在东北方清凉山也。且取此阎浮洲之境位也。记法在于世间使令易解。又经云。一切处文殊师利。即明法身遍也。又过东方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金色世界。有文殊师利。又十方文殊师利。所从来国金色世界。金为白色其相黄。体白而黄相者。即明法身佛性智也。体白净清洁非属白色形。身心无染。非如世间色白之白也。法身佛性无心无身。任性无作缘缘白净。物物无心唯无依智。名为白净。若诸菩萨证如是性如是智身。皆黄色为黄。为福庆之色。无贪嗔恚。即有和气智慈益物之德也。经云。应真菩萨皆真金色也。故言文殊师利从金色世界来者。明一切处法皆真也。表一真法界也。普贤长子者。位在东方卯位为震卦。震为长男。为头为首。为青龙。为庆。为春生。为建法之初也。世间佛法皆取东方为初首。表像日出咸照万物。悉皆明了堪施作务随缘运用故。普贤为行首。故为长男也。观音为悲首。位在西方。住金刚山之西阿说慈悲经。西为酉位。酉为兑卦。兑为金。为白虎。为凶危。为秋杀故。以慈悲观音主之。于不善处行慈是观音也。文殊普贤观音三法。是十方佛共行。为善财童子十回向中第七慈悲位中善知识。余广义后当更明。佛法无言。以用世间法。托事表之。有言说者。皆是世间法也。无言启蒙何达。以此义故。用佛文殊普贤三德互为主伴。以成法则。化利众生之首。佛收一切果。文殊收一切所行因果法身本智。普贤收一切因果行身差别智。以此义故。或说文殊普贤为一切诸佛之母。或说文殊普贤小男长子。三人互体成一法界之体用也。即文殊为始见道初法身本智之门。普贤即为始见道之后行行之门。佛即二事之中无作体也。故以文殊法身。该此一部之教所说法身本智。备一切众生初见道。普贤该此一部之教所说行门差别智。备一切众生行行之门。法行具足名之为佛。化佛教中无此所表。涅槃经中佛隐身不现。昔雪山童子所得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独表法身涅槃无有行故。大品经中。萨陀波沦菩萨求般若波罗蜜。具六波罗蜜。未有方便波罗蜜愿力智等十波罗蜜。但为引声闻人天小器未堪闻方便愿力智等波罗蜜也。六波罗蜜中无方便波罗蜜者。为方便波罗蜜行于非道。彼小器未堪闻也。何以然者。有畏爱故。及于彼经中多有声闻人共佛为问答。非大菩萨故。设有菩萨。非文殊普贤故。设有文殊无普贤者。表未具行故。设有普贤无文殊者。明不见法身本智慧故。设有文殊普贤。不自相问答。明理事未彻故。又不言一切处文殊一切处及微尘中普贤行众行故。又化佛自为问答主。但有因行果。待三僧祇劫之后。为引小器之徒。未说即因即果理事圆融十住初心即是佛故。无前后际故。顿证法界故。真俗俱真。以此不同。用例化佛所说之教。无如此经也。一切诸教皆权施设引彼诸根咸来至此华严大海。入毗卢遮那一真境界。以三乘空观。折伏现行无明。不生不成根本智具差别智故。欣生他土厌此娑婆。设有住者。犹言留惑也。又此经中。善财童子依十住中遍行五位。法门行相遍行满故。以此十住位内具有十地行门。以表此法德用满故。不同余教行也。如雪山童子见一善知识得一法门。萨陀波沦亦然。法华经中略示龙女成佛。犹指南方。非为法界自他圆满故。仍问答主别。教主即是化佛。秽国设化令净。非实净土。仍移诸人天置于他土。仍彼此未终也。若说此经与余经别者。事广而难终。略而言之。且复如是。
第四明示因圆果满别者。显佛果有三种不同。一亡言绝行独明法身无作果。二从行积修行满功成多劫始成果。三创发心时十住初位体用随缘所成果。
一亡言绝行独明法身无作果者。即涅槃无行等经是。隐身不现万事休息。又云罗刹为雪山童子。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无作果。不具行故。
二从行积修行满多劫方明果者。即权教之中。说行修成。三僧祇劫行满所成佛果是也。以不了无明十二有支本是法身智慧。厌而以空观折伏现行烦恼欣别净门。
三从凡十住初心创证随缘运用所成果者。即华严经是也。十信终心即以方便三昧达无明十二有支成理智大悲。即具文殊普贤体用法界法门。又如化佛所施因果教行。定经三僧祇所有佛功德总是修生。百劫修相好业。然灯得光明。不杀得长寿。布施得资财。忍辱得端正。一一因果属对相似具足。仍对治种种法门。始得见性成佛。如华严经即不然。一念顿证法界法门。身心性相本唯法体。施为运用动寂任真运无作智即是佛也。为一切佛应如是。无长无短始终毕竟。法皆如是。于一真法界任法施为。悉皆具足恒沙德用。即因即果。以此普门法界理智诸障自无。无别对治别修别断。不见变化。变与不变无异性相故。普观一切无非法门。无非解脱。但为自心强生系着。为多事故沉潜苦流。故劳圣说种种差别。于所说处复生系着。以此义故。圣说不同。或渐或圆。应诸根器。如此经教顿示圆乘。上上乘人所应堪受。设不堪受者当须乐修。究竟归流毕居此海。是故余教先因后果。不同此教因果同时。为法性智海中因果不可得故。为不可得中因果同时无有障碍也。可得因果即有前后。有所得者皆是无常。非究竟说也。若先因后果者。因亦不成故果亦坏也。缘生之法不相续故。即断灭故。自他不成故。如数一钱不数后钱。无后二者一亦不成。为刹那不相续。刹那因不成果亦坏。多劫不相续。多劫因果坏。要待数后钱时前一始成。因果亦尔。要待一时中无间者。因果始成。若尔者。如数两钱同数无前无后。谁为一二。如竖二指谁为因果。如二指等随心数处为因。后数为果。若是有前有后即有中间者。还有刹那间断。有间断者不成因果。若同时者如竖二指无前无后。谁为因果。亦皆不成。如此华严经因果同时者。俱无如是前后及同时情量系着妄想。有无俱不俱常无常等系着因果。但了法体非所施设。非因果系名为因果。非情所立同时前后之妄想也。如是者何。异楞伽渐教之说。此则不然。前说教主别问答主别等。即明文殊普贤佛等三德体用主伴无碍故。楞伽经中。化佛及大慧菩萨。问答破相。但知显理。无系着故。不论缘起法界。如缘起法界者。法界不成不破。但知了法如是故。是故楞伽经云。先示相似物后当与真实。又云。得相者是识。不得相者是智。即是明成坏也。如此经中意者。即真无有假法。诸法总真。纯真无假。更无相似存真存假。经云。众生界即佛界也。如此经中。文殊以理会行。普贤以行会理。二人体用相彻。以成一真法界。前后相收。四十品经互相该括。前后相彻文义相收。一法门中具多法也。是故经云。于多法中为一法。于一法中为众多。于渐教中。设有少分义同。多分不相似故。如觉首等十首菩萨。各说一法以成十信。于十信中共成一信。为十个信位。互体相成不独施设。以十信成一信。以一信成十信。有解者不可偏取一门。十慧菩萨。十林菩萨。十幢菩萨。十藏菩萨。又说十定十通十忍。如是一一位次法门皆悉如是。互相成就如帝释网。互相彻入一中无量无量中一。诸佛菩萨体用相成。因果相入同时无二。如经中说。法慧菩萨入定。即十方世界同名法慧佛来。功德林菩萨入定。即十方世界同名功德林佛来。金刚幢菩萨入定。即十方世界同名金刚幢佛来。金刚藏菩萨入定。即十方世界同名金刚藏佛来摩顶。如是位位之内地地之中。佛与菩萨因果相成。体用相彻。所来诸佛即明是果。入定菩萨即明是因。因果无二故。于佛法身智体上。安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等行相引接凡俗化生之门。诸位则佛佛则诸位。若上上根人于此教中起信者。还依此法。创首十住初心正证如来佛果智法。方行一切菩萨万行。为初证之首。为知法智体性故。设同凡事。经过多劫行。而于自见本不移时。于初发心时与三世佛同成正觉。无前后际故法如是故。应如是知。不同权教经三僧祇方成佛果。是故今言与诸三乘得果别故。又于经乘如来一切智乘得佛果故。无二乘人得四沙门果。亦无权教菩萨诸地行相因前果后也。
版权所有:金刚经常识网